详情
分享

【清河记忆】说古道今郭家屯

08-19 10:23 阅读 386
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,招聘求职、房屋信息、二手交易、电话查询尽在清河一度信息港

图片

图片




图片

在冀东南平原的卫运河西岸坐落着一对神秘的孪生村落——前郭屯与后郭屯。两村宅房毗邻交错,街巷相连,尽显深厚情谊。然而,因以往记载资料匮乏,两村历史一直模糊不清,村名及其由来也仅存简单传说。其扑朔迷离的身世,加上多姓共生的独特格局,宛如一部尚未完全破译的乡土密码。

迷雾重重的村名演变

关于前郭屯和后郭屯的起源,长久以来都笼罩在传说的迷雾中。1993版《清河县志》记载,前郭屯,明朝永乐年间,山东即墨的移民郭刚在此定居,遂以姓氏为名;后郭屯词条则解释为,据传,村庄为土民高氏所建,村名为忠信屯。明永乐年间李英魁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,因村庄位于前郭屯之后而得名。然而这些说法,不过是依据口耳相传的故事搬上志书,与真实的村庄历史存在着不小的差距。

直到一块石碑的出土,才窥见了历史的一角。2012年,在原村东头真武庙遗址附近,村民发现了一块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的记事碑——“直隶广平府清河县小屯新建真武庙记”。经过文史人员整理发现,其碑文开篇便点明:“清河为广平属邑,小屯又清河之属村也,其地在县左之远郊,相去三十里有奇,东枕卫河......。”原来,在明朝中期,这里曾名为小屯村,地处县城以东三十里开外,东靠卫运河,西连交通要道,北邻渡口,南望临清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

但这块石碑也未解开所有谜团:当时的小屯村,究竟是现在的前郭屯、后郭屯,还是两者的统称?带着这个疑问,笔者开始仔细研究碑阴面碑文中出现的人名。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名字就像一把把钥匙,逐渐打开了历史的大门。

在碑文“村会中人”名单中,牛大经、高福的名字赫然在列。经过与家谱对照,牛大经正是前郭屯牛氏的先祖,而高福则是后郭屯高氏的族人。在碑阴的“助缘修庙人名录”里,郭昇、郭福周、侯世兴等名字也与各家族谱记载相吻合——郭昇是前郭屯郭氏二世祖,侯世兴则与前郭屯侯氏有关联。这些发现确凿地证明,如今的前郭屯和后郭屯,在明朝时期本是同一个小屯村。

但小屯村是何时、为何改名为郭家屯的呢?通过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展开地毯式搜索。嘉靖、万历、康熙三朝的《清河县志》里,都没有前郭屯和后郭屯的记载;而康熙版县志中提到的“县西乡镇小屯集”,经过与后期的县志印证,实为现在的王官庄小屯村,与运河边的小屯村并非同一地点。

直到同治版《清河县志》,才首次在“东路村庄”中出现了“郭家屯”的记载,而西路仍保留着“小屯集”。这意味着,明朝时期运河岸边的小屯村,在某个历史节点变成了郭家屯。改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

答案就在康熙版《清河县志》的“武举”篇里。顺治五年戊子科武举人郭铭新,官至江南全椒卫守备,这与《郭氏家谱》记载的“六世祖铭新,戊子科武举人、江南全椒卫守备”完全一致。结合“以名人姓氏冠村名”的传统推测:清朝初年,为了彰显郭氏家族的荣耀,也为了与县城西边的小屯集区分开来,运河边的小屯村正式更名为郭家屯。

郭家屯的名字一直沿用到光绪年间。光绪版《清河县志》中,东路村庄里仍记载着“郭家屯”,在“岁修堤工村庄”名单里,东路九村也仅有郭家屯。但到了1934年的民国版《清河县志》,“村镇”篇中却出现了“前郭家屯”和“后郭家屯”的记载。由此推断,这个古村落一分为二的时间,应该就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期。

至于简化为如今的“前郭屯”和“后郭屯”,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前后。从最初的小屯村,到郭家屯,再到前、后郭家屯,最后简化为前、后郭屯,这个村落的名字变迁,完整地记录了村落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。

多姓共生的乡民画卷

明清时期的郭家屯(小屯村),曾汇聚了王、高、杜、李、赵、邢、牛、侯、郭等众多姓氏。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迁徙,有些姓氏逐渐消失,而更多的家族则在这里落地生根,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。

在前郭屯,牛姓是明朝初期的移民,始迁祖牛福元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来到这里。虽然家谱已经遗失,但“真武庙碑文”中的牛大经,被认为是牛氏二世祖。六世牛冲斛更是迁徙到山东夏津县珠泉屯,开枝散叶。

前郭屯人口最多的郭姓家族有着传奇的故事。据传,先祖郭刚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野鹊庄迁来,被牛姓老翁收留,娶牛氏女后定居。但根据碑文和家谱推算,实际迁徙时间应为明朝成化年间。如今,郭姓已发展成六大支系,近1500人,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姓。

同样,侯姓据传也是明朝永乐年间从洪洞县迁来,已传承二十四世,但由于家谱失传,与碑文中侯世兴的关系,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

村里的王姓虽然有五支约70人,但与碑文中东会首王福隆同姓不同宗,都是后期由周边搬迁而来。其中一支来自村南八里的劝礼村,其余四支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间,因亲戚关系从外县和周边村庄迁入。宋姓、简姓、李姓也都是因亲戚关系落户该村,共同构成了前郭屯丰富多彩的姓氏图谱。

后郭屯的故事同样精彩。据传,杜姓和高姓是明朝以前就定居于此的土民后裔,村里一直流传着“高、杜二善主”的传说。碑文中杜从龙、杜洪、杜隆、杜廷实等名字,在诉说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。上世纪末,后郭屯杜姓有两家,都住在真武庙西大街南侧,其中偏西边的杜存春老两口膝下无子,虽住在后郭屯村,但是户口在前郭屯村第四生产队,八十年代两人过世后断传。住偏东边的杜存珍只有一女,后来收养杜家楼村一人为子,其后人在九十年代末又搬回杜家楼。至此,后郭屯村已没有杜姓族人居住。

高姓同样有着家谱失传的遗憾,世系已经断代。近300名族人聚居在村子西半部,延续着家族的血脉。

后郭屯的郭姓有两支,共20余人,都与前郭屯郭姓同宗,一支是两村分开时滞留于后郭屯,一直留居者;另一支则是1950年前后因亲戚关系又迁入后郭屯。

李姓是当下后郭屯的大姓,其家谱记载,明朝正德年间,李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,其中李英魁落户后郭屯,成为李氏始祖。经过数百年繁衍,如今李姓已发展到600余人,分为西院、东院、老东院三个支系。清朝同治年间,十世李绍闵考中举人,官至湖北通城知县,更是让家族荣耀达到顶峰。

刘姓迁居后郭屯时间及原因不详,只有一家,进入新世纪后,又搬回杜家楼老家居住。钱姓系民国时期因亲戚关系由二哥营迁徙而来,现有210余人。

时空交错的村落风情

走在今天的前郭屯和后郭屯,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。两村交叉接壤的边界,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亲密关系;古老的街巷、残存的庙宇遗址,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

虽然岁月变迁,许多古老的建筑已经消失,但村民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。每逢节日,两村的村民们依然会有所交集,延续着数百年来的传统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,实则是这个古老村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从明朝的小屯村,到如今的前郭屯和后郭屯,六百多年的时光,在这片运河之畔的土地上,上演了无数迁徙、繁衍、融合的故事。这些故事,不仅是两个村落的历史,更是中国北方乡村发展变迁的缩影。它们就像一部生动的乡土史书,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、去解读。

作者:郭华堂

来源:清河融媒

图片

图片

清河一度信息港客服微信:18103397001

商务合作:0319-2552165

图片点击阅读原文发布清河招聘|租售|转让|求职信息
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